罗小慈的筝、现场书法及诗词吟诵的表演形式已在社会上广为人知,人们在赞叹她的多才多艺时,却很少注意到她的作曲能力。被人传诵不止的筝箫合奏《如梦令》,虽然只是她的偶尔冲动之作,却含蓄高贵,清雅绝尘,如不食人间烟火者为之。许多大作曲家的鸿篇巨制,技术上固然棋高一着,若论意境,或还不如这首八九分钟的小品。 数年前罗小慈应邀参加一个春节晚会,导演深知她青睐李清照的《如梦令》,闲聊中便提议以《如梦令》为题写一首古筝独奏曲。这本是一时兴起的话题,却不料“惊起一滩鸥鹭”,罗小慈立即投身创作。不久,一首古筝新作就应运而出。导演凭空多出一档不俗的节目,喜悦自不必说。 晚会过后,曲终人散,一切归于平静。但罗小慈的脑中总有旋律萦绕,与《如梦令》相随,似“有暗香盈袖”。她觉得李清照《如梦令》的意境还有很多余地可以展现。灵感之花很快孕育、绽放,她将晚会录音请王甫建团长听,提出加入吟唱的想法。王团长也认为可行。罗小慈崇尚昆曲的清丽悠远、婉转柔美,便将昆曲素材的吟唱部分加入,将筝曲进行调整,成为筝、词、曲“三合一”的新《如梦令》。 事情似乎并未到此结束。此时罗小慈已名声在外,常收到各种邀约。一次与笛子演奏家钱军入选“粉墨嘉年华青年艺术家展演”名单。导演临时点菜,建议两人在开幕式上共演一曲。演什么呢?两人一个吹笛,一个拨筝,却从未同台合作过,没有现成曲目。找一首两人都熟悉的,是通常晚会应景的合作形式。但罗小慈不愿这样草草应付观众,纠结之际,又想到了《如梦令》。 原来《如梦令》“三合一”之后,罗小慈的思绪仍挥之不去,总觉应有更完美的展现,心中时时响起与筝截然不同的声音,“念头一起,颇感兴奋。闭上眼睛,重奏的效果呼之欲出”。“箫!那分明就是箫的声音,绝无第二!”钱军是笛家,也是箫家。于是仅半个时辰,《如梦令》箫的分谱在罗小慈的笔下顷刻完成。经过试奏、排练、登台,一首二重奏《如梦令》最终完成。“这是我第一次写箫啊!”罗小慈很兴奋。其实让她兴奋的未必是第一次写什么,她已经觉察到《如梦令》终于达到自己内心的理想状态了。 罗小慈事后想来,不同于古筝“点状”音响的乐器,箫的悠长气息呈现出连绵起伏的线条,宽厚、柔美,与古筝的“铮铮然”互补互配,恰到好处,而人声吟唱的加入,又让听众对音乐的理解多了一份依靠。因此筝箫合奏的《如梦令》让罗小慈十分满意。为此她以《如梦之旅》写下自己的创作体会:“中国古典音乐的世界美不胜收,无论大曲小令,都值得细品深尝。尤是文人音乐中蕴藏的含蓄、节制、高贵的美和洒落的生命形态,超逸深沉,余韵不断。这种充满哲学高度的音乐气质让人敬畏。就是这份敬畏,让我在最初的创作中确立了对美的选择和判断……” 如今《如梦令》已演出逾百场。从国内到国外,甚至偏远小城。在这如梦般的旅行中,罗小慈遇见了不一样的“自己”,并且明白,想象可以有如此多的可能性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