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渔舟唱晚》、《采茶扑蝶》、《临安遗恨》、《银河碧波》……昨天下午,在浙江省群艺馆,一曲曲古筝演奏或柔婉抒情,或热情奔放,其间夹杂着阵阵掌声和孩子的欢笑声。
这是一场特别的音乐会。22年前,在时任钱江晚报记者王慰平和金松的牵线下,盲童李舒宁成功地进行了复明手术。昔日的盲童李舒宁重获光明,如今成为了一名古筝演奏家,他带着他的24个学生,奉上他们的第一场师生古筝音乐会。
李舒宁说,这是一场感恩音乐会,献给所有关心过他的人,回馈这个社会。
1991年,李舒宁15岁,因患先天性白内障,失明7年。之前,左眼的手术失败,让全家再次遭受重大打击。
他什么都看不见,只能一个人呆在家里。
后来,妈妈给他买了一台小收音机,有一盘理查德・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磁带,他反复地听。“音乐好像一束光,让我看见了眼睛看不见的东西。”
在浙江省盲童学校,他开始学习手风琴。后来,浙江歌舞团的乐队老师发现他的手“厚实有力”,“很适合弹古筝”。
他用手摸古筝的形状,每根弦的位置。“刚开始很难,总是弹错。”他很努力,有专业老师愿意教他,进步很快。
时任钱江晚报记者的王慰平和金松去省盲校采访。那是一节手工课,他们见到了双目失明的李舒宁。
“很想帮帮李舒宁这样的孩子。”金松说,小舒宁乐观的精神和对光明的渴望,打动了他们。
回去之后,报社发起了一场救助盲童的爱心行动。李舒宁成为了第一个免费接收治疗的幸运儿。浙医二院的眼科专家姚克亲自主刀,手术很成功。
李舒宁重回阔别7年的七彩世界。
白内障摘除后,能看见东西了,他开始更加努力地练习古筝,一天要练6个小时。“原来,学校里规定9点半熄灯睡觉,我就去求老师,让我多练会儿,后来,老师实在拗不过我,特许我练到晚上10点半。那段时间,手指都弹肿了。”他的演奏水平,越来越好。
后来,他考取了浙江大学成教学院艺术系,又被杭州市园文局虎跑编钟乐队录取。现在,他是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古筝老师。他还立了规矩,有残疾孩子来学古筝,学费分文不取。
李舒宁说,用琴声给人们带去欢乐,是他最大的幸福。“大恩不言谢。我只能用自己的双手,自己的汗水,来报答那些曾经关心我、帮助我的好人。”他说,也想借这场音乐会来感恩。
“没有你们,就没有这个音乐会”
昨天下午,浙江省群艺馆,上下两层共560个座位,坐得满满当当。
24名学生,大大小小的,穿着七彩演出服,脸上写满了兴奋。
李舒宁,早早给“恩人”王慰平叔叔和金松叔叔,留好了位子。
金松坐在第二排,感慨万千:“他小的时候演奏,我听过,现在,感觉很不一样了!”那个渴望光明的孩子,已经有了成功的事业,还有了一批出色的学生,他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。
当年爱心活动的第一位捐款人胡益兴和老伴,一起来了。胡益兴今年73岁,是一位高级工程师。当年,他是浙大66届高分子专业毕业的高材生。他在浙江省地震局一直从事防灾减灾的工作,每每有人受灾或是遭遇不幸,他总会慷慨解囊。那时,胡益兴捐出了50元,而他当年一个月的工资,是80元。
“一个人,眼睛最重要。眼睛治好了,真好!”胡益兴不住地点头赞赏,“舒宁知道感恩,把这种温暖传递出来,我很高兴!”
读小学五年级的金紫兰,是李舒宁的学生,从幼儿园大班开始,就在少年宫学古筝。“一直是李老师教的,李老师很认真,要求也严格。”金紫兰的奶奶说,后来知道李舒宁的学琴故事后,“很感动,李老师刻苦练琴,对孩子也是很好的教育。”
刘女士的孩子也在学古筝,她看到新闻后,被深深打动,特地带孩子来听音乐会:“一方面想让孩子来听听演奏,另一方面想让孩子学会感恩和奉献爱心。”
演出结束后,在掌声中,李舒宁邀请“王叔叔”、“金叔叔”和“胡伯伯”上台合影。
“没有你们,就没有这个音乐会。”李舒宁妈妈激动地握住这些热心人的手。
李舒宁说,他一直记得,22年前,他住院要做手术的第二天,“很早,应该是6点”,王叔叔和金叔叔就来看他。“我看不见他们,本能地伸出手,摸到一把湿漉漉的伞。问起来,他们说,外面下大雨。”两个叔叔告诉他,要听医生的话,以后还会来看他。后来,他们一直保持联系。
那时,李舒宁就默默地告诉自己,“一定要把这份爱与温暖传承下去。”
|